67年毛主席钦点徐子敬出山,徐:干不了,部队这样下去还能打仗?
【前言】
山西这块地儿,真是人才辈出。文的方面有薄一波这样的大佬,武的方面又有徐向前这样的猛将。要是能把他们俩都拉拢到我手底下,那我征服全中国就指日可待了。可惜啊,他们俩都投奔了共产党。
这话是民国时期晋军头头阎锡山说的。打从1911年阎锡山掌管山西起,一直到1949年4月他扔下山西跑到台湾,阎锡山一个人独揽山西大权快四十年了。说他是“山西的地头蛇”那是一点不夸张,也说明这家伙挺有手段。
徐向前打仗到底有多牛,连阎锡山都对他赞不绝口?他在山西的威名,“徐向前”这三个字,到底能震住多少人呢?咱们通过一个小事儿就能瞧出点门道来。
1948年7月份,晋中战役快打完的时候,解放军的士兵们开始整理战场。有几个战士走进了一个院子,一看,里面有很多拿着枪的士兵。解放军就朝着他们大声吆喝起来:“快把枪放下,我们不杀俘虏,解放军对俘虏很好的。”
真没想到,院子里的那些士兵在那儿叽叽喳喳地交谈,一问才知道,这些士兵竟是阎锡山在抗战赢了之后“留下”的日本兵。
两边因为说话听不懂,正僵着呢,突然有个军官站了出来,他朝领头的那个解放军战士问:“哎,你们是不是……徐向前……的部队啊?”
没错,咱就是徐向前将军手下的队伍。”解放军士兵们坚定地回应。
这位军官扭头跟院子里的几个日本士兵简短交流了几句,没想到这些日本士兵立马就把武器给放下了,一个个都乖乖地举起了手,选择了投降。
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后,徐向前大部分时间都和部队在一起。不过,每次他的军事生涯正要迎来高峰,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退到二线,没法完全实现自己的志向。但在徐向前看来,军队对他来说真的非常特别。
他是咱们共和国里头,唯一一个既做过中央军委副主席,又当过国防部部长,还担任过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军人,这三个位子可都是重中之重。不管是打仗那会儿,还是现在和平时期,他一直都和部队在一起,没离开过。
【“半赋闲”的徐向前:“不能忘记牺牲的战士们”】
1949年10月1号那天,咱们伟大的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,郑重地告诉大家,新中国成立了!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全世界传开了,真的是“以前的秋风凉飕飕,现在一切都变了样”。
徐向前和黄杰,他们为革命事业拼搏了二十多年,终于告别了没有安稳住所、四处漂泊的日子。等到新中国一建立,徐向前就当上了解放军的总参谋长,而他的夫人黄杰呢,则是在国务院纺织工业部管起了人事。他们一家子在京城史家胡同找了个老院子住下,这地方,算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窝儿。
尽管这座老宅外表显得陈旧古朴,但家里人却特别喜欢它。小孩子们都聚在一起,家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。
徐向前和黄杰工作起来特别拼命,尽管同住屋檐下,但一家人能凑在一起的时间却越来越少。但这种状态没维持多久,徐向前的身体就开始出状况了。他偏头痛的毛病越来越严重,有时候在军委会议上疼得受不了,只能提前走人。
所以,当他做解放军总参谋长那会儿,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青岛休养身体,相关工作就交给副总参谋长聂荣臻暂时代管。基本上,他就是处于个“半退休”的状态。
这段时间,徐向前不光在养身体,他还多了很多看书的机会。黄杰也跟着他一起读书、念诗,他们一块在书里找乐子,一块分享喜怒哀乐,还一块体会古代人的那些遗憾事儿。
尽管身体不好,没法一直忙工作,但徐向前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。他挺担心咱们部队里的将士们,在和平年代能不能稳住脚跟,经得住考验。
因此,徐向前特别下功夫去读了《甲申三百年祭》这本书,并且他还叮嘱身边的工作伙伴和家里人,都得好好去读一读。
黄杰受到徐向前的熏陶,对岳飞的《满江红》和毛主席的《沁园春·雪》这些诗词都烂熟于心。他们夫妻俩不光对孩子们管教得很严,还时常耐心指导和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。而且,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用自己的行动给身边的人当榜样,树立个好样子。
徐向前总爱和大家一起吃饭,他不让给自己搞特殊餐,也不让买贵点的东西吃。别人送的礼物,他什么都不收,不在乎礼物是大是小,是贵是便宜。晚上出去散步,要是看到院子里路灯开得多,他就会去把多余的灯关掉。
有一次,徐向前元帅旁边的一个老卫士,瞧见另一位已经升官的卫士拿到了一件有四个口袋的新衣服。老卫士瞅瞅自己身上的衣裳,心里头就开始嘀咕起来,有点不满了。
徐向前得知情况后,把他喊进了房里,从柜子里掏出一套自己省下来的新干部装,神情认真地跟他说:“咱得的待遇,那都是党和人民给的,咱不能自个儿去攀比。你要是因为没穿上那四个兜的衣服心里不痛快,我这套还没上过身的,你就拿去穿。”
老警卫员摆摆手,说啥也不肯接这衣服,一句话都没吭声。徐向前再次开口:“咱们可不能一到大城市,就把那些为打仗牺牲的战友给忘了。要是想比待遇,那得先跟他们比比看。”
徐向前的一番话,让这位老警卫员迅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。
之后的日子里,徐向前尽管身体不好,但一直坚持工作,而且他生活上的要求总是很简单,坚持要低标准。为了方便出行,中央给他配了两辆车,但他直接退回了一辆,什么也没多说。后来听说三座门招待所需要买地毯,他又让黄杰把家里新买的地毯拿去送人……像这样的小事真的太多了,说不完。
【毛主席:“天塌不下来,你就干吧”】
徐向前一家在史家胡同住了十多年,后来六十年代初,他们搬去了西城另外一条胡同。那时候,孩子们都长大去外地念书了。徐向前身体康复后,又挑起了重担,做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。黄杰也是工作忙得团团转,两人相聚的时间虽然少了,但感情却越来越深,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徐向前的身体状况最近有了明显好转,这多亏了黄杰的悉心照料。特别是在那三年的艰难日子里,毛主席率先垂范,“戒了肉和苹果”,周总理、朱德等领导人也都紧随其后,表示要和老百姓同甘共苦,一起紧衣缩食,共渡难关。
所以,徐向前元帅自己提出,不再每天吃肉,改为只吃野菜、腌菜,配着玉米粥填饱肚子。要是碰上有好吃的,比如那三分白面、七分玉米面的“金银卷”,他还得省着吃,分好几顿呢。
黄杰每天得忙一大堆活,身体也还有些老问题,他怕自己身体顶不住。为了让身体能多吸收点营养,黄杰又使出了以前的招数,硬是让回家的孩子们少吃点,他自己也省着吃,把那些有营养的饭菜都留给徐向前。
夫妻俩没有被生活里的难关打败,可国家局势一变,他们俩就开始犯迷糊,心里头也越来越窝火。徐向前元帅吧,虽然挂着个职位,但也没啥实权,那时候,他老站在窗前,听着外面的吵吵嚷嚷,黄杰呢,就默默地陪在他身边。
有一回,徐向前听着窗外风呼呼地吹,还夹杂着人们的嚷嚷声,他突然转头看向黄杰,直接问道:“你觉得,咱这部队要是老这样,还能上战场打仗不?”
黄杰瞧着徐向前这段时间急得都吃不下饭了,心里挺不是滋味。她劝慰说:“毛主席和周总理肯定会拿主意的。”
徐向前听完之后,叹了口气,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里。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部队,总是放心不下。
但没想到,还有更惊人的事儿。在决定一个重要职位该由谁担任时,江青竟然主动跟毛主席提议,让徐向前元帅来担任。接着,代参谋长杨成武接到毛主席的吩咐,就打了个电话到徐家。接电话的是黄杰,杨成武在电话里讲:“我有点事儿得跟徐帅商量,不过现在去徐家不太方便,你看能不能请徐帅和你一块儿来总参五所,咱们面谈?”
没过多久,徐向前就到了约好的地方,他一踏进门,就直接问了:“成武啊,你这是有啥大事儿?还搞得这么神神秘秘的。”
杨成武说:“徐帅,这事儿挺重要的。不然我也不敢这么冒昧地请您出面啊。”
杨成武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跟徐向前说了,徐向前和黄杰听着听着,眉头就越拧越紧了。他俩平时跟江青没啥交集,一直都是躲着她走的,这回她咋会想着推荐徐向前呢?
徐帅沉默了好一会儿,然后才缓缓开口:“成武啊,我这身子骨这些年一直不太利索,对干部们的具体情况更是知之甚少。你回去跟毛主席说一声,这个活儿我是真接不了。”
杨成武一脸忧虑地说:“徐帅,这事儿是江青提出来的,而且毛主席他自己也点头同意了。”
徐向前瞧出了老战友杨成武心里的顾虑,但他仍旧坚定地说:“我确实干不动了,你还是把我的想法跟毛主席说一声吧。”
讲完之后,徐向前和黄杰就道别回家去了。在回家的路上,徐向前的心里头越来越乱,他压根儿不想掺和这事儿。琢磨来琢磨去,他打定主意,要自个儿去找毛主席,跟他说不干了。可没想到,毛主席却跟他说:“天又不会塌下来,你就接着干吧。”
于是,徐向前正式重出江湖,不再过着那种“半退休”的日子,摇身一变,成了那个时代的焦点人物。他一接手工作,江青就开始为之前的决定感到懊恼。徐帅直言不讳:“部队里头的那些‘妖魔鬼怪’,我觉得咱们得在合适的场合提个醒。北京军区已经抓了廖汉生,听说还要动杨勇、郑维山,空军那边也一下子抓了刘震、成钧和何廷。这些问题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,找个法子解决,不然大家心里都不踏实。”
刚上任那会儿,徐向前特别关照了不少老同志。他整天忙得团团转,经常因为某个人的事儿,或者某句话的事儿,被缠上好几个小时都走不开。那会儿,徐向前常常被气得头疼得厉害,隔三差五就犯。又因为有的事情得保密,他没法跟黄杰说,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,憋着气,心里挺不是滋味。
1967年的时候,萧华那会儿是解放军的总政治主任,可他偏偏摊上了不公平的事儿。这事儿传到徐向前耳朵里,他心里的火噌一下就上来了。他两个拳头攥得紧紧的,使劲儿往桌子上砸,把桌上的茶杯都给震得“哐当”一声,摔成了碎片。这时候,徐帅嘴里不住地嘀咕,声音大得很:“咱军队,那是无产阶级的顶梁柱。你们这样瞎折腾,是想把这顶梁柱给拆了吗?还是说,我们这些老骨头都不中用了?要换成别人来带军队?哼,别说全军上下不会答应,全国的老百姓也不会买账!”
说完,徐帅猛地一使劲,把桌子给掀了个底朝天,他攥紧拳头,气呼呼地大喊:“谁敢动我的长城,我就跟他没完没了,豁出去了!”
瞧着徐向前的神情,黄杰心里头更犯嘀咕了,不过她还是实心实意地对徐帅讲:“你这么做,没错。”
没多久,江青就真的开始找徐帅的麻烦了,她直接就说:“徐帅年纪大了,干不动活了。”这时候,徐帅家里也遭了殃。看着黄杰一脸愁容,徐帅就劝她说:“别担心,日子照常过,该吃吃,该睡睡,没啥大不了的。”
结果,徐向前仅仅在任三个月后就“让位”了。这事儿吧,他非但没难过,反而还挺高兴,甚至还专门摆了酒席庆祝一下。
【詹才芳:“搞到他头上去了,天下岂不大乱?”】
没过多久,毛主席邀请了周总理、徐向前、陈毅、叶剑英、谭震林等老同志,聚在一起开了个“促团结”的小会。会上,周总理夹着烟,慢悠悠地说:“治国有方,得懂得劳逸结合。今儿咱们聚一块儿,就是为了说说团结的事儿。一开始啊,我对怀仁堂那场风波还摸不着头脑。不过,多听了几次情况汇报后,我这心里也就有数了。”
毛主席瞧了瞧在座的那些老同志,接着说道:“在那碰头会上,老帅们讲的那番话,其实就是在吐吐苦水。那些话,咱们都是在党内会议上敞开了说的,那是明着来的策略,不是背后搞的小动作。往后啊,大家有啥想法,直接跟我说也行。”
接着,毛主席望向谭震林,风趣地开了口:“谭兄,那股火劲儿过去了吧?我这边早没事了……我看啊,咱俩得来个约定,以后都不许爆粗口了。”
听到毛主席那幽默风趣的话语,大伙儿脸上都绽放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。会议结束后,徐向前回到家中,满心欢喜地对黄杰讲:“这可是我半年多时间里,头一回感觉这么痛快。”
被传染的黄杰也开口了:“毛主席被他们给忽悠了。但那些家伙,肯定不会就这么算了的。”
徐向前默默应了声,心头瞬间压上了块大石头。
没多久,黄杰说的事儿就应验了。这时候,黄杰被人给冤枉了。这么多年,黄杰一直对党忠心,不停地为党的事业打拼。在纺织工业部干的时候,她从没觉得自己是元帅夫人或者老革命就有什么了不起,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态度。现在,看着像是黄杰受了委屈,但实际上,这是冲着徐向前元帅来的。
黄杰瞅着徐向前,眼神里透着股子坚决,心里头却五味杂陈:“我压根儿就不是那背叛的人,让组织好好查查,还我清白。要么,咱俩干脆离了,省得咱俩互相扯皮,说不清楚。”
徐向前望着老婆,眼神同样坚决,心里也挺不是滋味,他开口道:“咱不离,我就不信,事儿还能颠倒是非,白的愣给说成黑的。”
专案组的人跑到广州,是想找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詹才芳,从他那儿挖点“料”,好找到“罪证”。可谁承想,詹才芳一听他们的来意,立马火了,猛一拍桌子站起来,大声斥责:“徐帅是咱军队的顶梁柱,你们居然敢动他,这不是要天下大乱嘛!再说徐帅的夫人黄杰,那可是黄埔六期的女中豪杰,你们凭什么说人家通敌?胡说八道!”
后来啊,徐帅和黄杰还是一直互相扶持着过日子,他们的孩子们呢,都被安排到了不同的地方。到了1971年,情况有了变化,毛主席重新发现了徐向前这些老将的忠诚,他紧紧抓着徐向前的手,不断地说:“真是好人,好人呐。”
后来,在周总理的精心策划和帮助下,徐向前参与了很多外交事务,依旧为了国家的事情忙个不停。1976年,周总理、朱委员长和毛主席都先后离世了,这让徐向前心里头总是放心不下,晚上也经常睡不着,老是为国家以后的路怎么走而发愁。
斗争越来越激烈,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,徐向前胳膊上挂着黑纱,和叶剑英、聂荣臻他们一起,紧密合作,保持一条心。他们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,确保万无一失。
1978年,改革开放的大门一打开,徐向前不顾自己77岁的高龄,又一头扎进了国家和军队的建设里头。黄杰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特别担心他的身体。可徐向前却乐呵呵地跟黄杰说:“我这身子骨还能为党和人民出点力,马克思那边啊,还得再等等我呢。”
1988年,徐向前为了支持邓小平搞的大裁军,自个儿先退了下来,还不让好多手下闹着要保留原部队。他这一举动,又让人看到了他作为老革命、老将军的大度和风范。
1990年9月21号凌晨4点21分,徐向前元帅走了,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,停止了奋斗的脚步。他的骨灰被撒到了大别山、大巴山、河西走廊,让他和过去一起打仗的兄弟们再次“团聚”。
徐向前大将军一直都被人民深深铭记。他的事迹和精神,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人们都不会忘记他为国家、为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。他的名字,他的事迹,就像一盏明灯,永远照亮着人民前行的道路。在人民的心中,徐向前大将军是一个真正的英雄,他的形象永远高大、伟岸。他的精神,永远激励着人民不断奋斗,不断前进。无论何时何地,只要人民想起他,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。因此,可以说徐向前大将军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,他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。
